400-829-8885
制度要内化到人的心里去才能对“大家”有用
新闻动态| 浏览量:2138| 2023-07-03 |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外在的制度管住过,所以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才能大行其道,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是一群不讲规矩,不受约束的人。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地方:两面性。

说中国人不守规矩,错!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内心就被忠、孝、礼、义等标准约束着,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礼一直就是骂人的话,谁都不爱听,听了谁都会跟人急。

说中国人守规矩,错!我们很多工厂老板都知道,做内单和做外单是两个概念。跟国内企业做生意,签了合同发了货,款能不能收回很难说,做外销就好得多。

那我们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呢?其实,问题不在于我们守不守规矩,而在于我们守什么样的规矩,我们的规矩在哪里。

我们的规矩在心里!我们的标准在内不在外。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可以说,从孔子开始,一个宏大的人心建设工程就在中华民族动工了。这项工程持续了2000多年,已成正果,而且硕果累累。

可以说,我们谁都是这项工程的参与者、施工者,也是这项工程的被改造者和受惠者,这项由孔子做总设计师的宏伟工程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社会的标准通过岁月的侵蚀,通过人与人的渗透,通过事件的推动,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道德的宣导,注入我们内心中去,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主宰,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项工程已经持续了2000多年,而且一代一代地在持续,这是现实,谁也不能改变和否认的现实。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与西方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人把规矩和制度写在文字上,当成了彼此的约定和准则;中国人把规矩和制度写进了人的心里,成了每个人看不见又逃不掉的个人行为标准。

当然,这项2000多年的历史工程在近百年不断受到冲击,但100多年又怎么能与2000多年比呢?所以,尽管工程的质量和在每个人身上的进度受了点影响,但工程不可能终止,设计也不可能更改。

于是,我们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对症下药,要考虑国情。要让管理有效,就必须顺着这项工程进度走,而不是对着干。

我们要通过一切方式将外在的制度化到内心去。要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我们一定要在“频繁”一字上狠下功夫。因为频繁出现的事,就是经常出现的事;经常出现的事,就是正常的事;正常的事就是本来的事,就是本该如此的事;本该如此的事就是我们认同的事,自然成了我们心中的标准。

这一段看似很有逻辑,其实毫无逻辑的话就是真正的逻辑。

人们只相信经常出现的东西。只要一件事经常出现,何为因、何为果,人们已无兴趣追究。只要一件事经常出现,人们可以既不要因也不要果,就直接认可这件事。

这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悟透了的东西,后人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而不是狂风暴雨的推动。可以说,“渗透”二字非常微妙。就如泡茶,一杯不值钱的白开水和一包值钱的茶叶放在一起,最后的结果是:茶叶不值钱,水值钱了。

水其实是没做啥,它只是利用自己的温度,很平静地包围着茶叶,让茶叶慢慢地舒展开,然后舒舒服服地享受着被泡的过程,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里面发生着可怕的渗透。高温下的水分子团充满了能量,它们进入舒展开的茶叶,渗透进茶叶中,让茶叶的矿物质溶解在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占有,浑然一体。这就是渗透的奥秘。

中国茶道和文化真是一脉相承。

所以,我们再将制度化到人心里去的时候,必须提升自己的高度,你的高度就是水的温度;同时要增大与员工接触的面和频率,水只有把茶叶完全包围起来,才能很好地完成泡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茶是泡出来的,泡需要时间和耐心。泡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

记住,自身的高度以及全方位,高频率的持续接触,最终能将外在的制度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中去,成为其内在的标准,也只有这时,制度才是可执行的。

第三,要注重榜样的力量,而不是文字的力量。西方制度的载体主要是文字,所以,他们的法律是以条文的形式出现。管理的制度也是如此,ISO就是由大量的流程文件构成。

中国制度的载体是人,是作为榜样的人。我们的制度条文往往只是一个形式,法律条文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法律,条文的内容和含义在于人的解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就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很多企业的ISO就只是形式上的东西。这不是执行力的问题,这是文化的特征。

在中国,真正成为制度的,对人有约束力的,往往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这种行为习惯很多并不是从明确的文字规定开始的,而是从某些大家公认为有影响力的人带头示范开始的。

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榜样和典型,这些人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制度形成的关键。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周围人的心中,被大家所接受,所认同,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制度,中国式的制度。

很多乡村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习俗对人有很强的约束力,尽管有时这种习俗连明确的文字都没有。

就像忠、孝、礼、义等字眼,真正用文字去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我们知道岳飞的精忠报国,就知道什么是忠;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知道什么叫孝;知道关云长,就知道什么叫义。所以,中国人的标准往往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和故事来注释的。

我们既没有将标准放在外面,也没有着文字相,而是以人为载体,以榜样的行为故事为载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管理制度也不要太着文字相,更多地要靠有这种行为的人,去传递这种行为,让人去感染人,去传递给人。这是中国式制度管理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那些能做榜样、该做榜样的人,也就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自身的行为与标准严重不符时,坏典型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怎样去强调标准,规范标准、抓标准的执行都是没有用的。

因为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标准只能靠有影响力的人去传播,他们传播什么,人们接受什么。文字的标准只是个形式,人们真正接受的,是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心里传递过来的信息。

当我们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行为与标准符合时,好的典型就出来了,这时,哪怕你的文字规定并不明确,甚至并未形成文字,也不需要严厉地督察,人们的行为就可能与标准吻合。这样的例子,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典型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所以,中国式的制度必须要有典型做模板,而不能靠文件、文字做模板。同时,我们要注重榜样的树立和宣导,并将人们的行为经常性地与榜样的行为作比较。这种比较就是标准的宣导过程,也是标准在每个人心中植入的过程。

天天要将符合标准的人和事拿来进行表扬,树为榜样:要将不符合标准的人和事,对照榜样来找差距。

这就是中国式的制度化过程,这样形成的集体行为,就叫制度。它可以有文字,也可以不用文字,只要人们经常这样做,这个企业的制度就是成型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