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擅长管事,但不擅长管人;很多人擅长管人,但不擅长管事。
擅长管事的人,他们的特点,是非常较真,比较关注细节,做事从一而终,计较甚至执着。这种人往往能出业绩,但比较容易得罪人,容易成为冲业绩的工具。
擅长管人的人,他们的特点是比较随和,处事圆滑,有亲和力,比较讲人情,能团结大家,但团队的业绩没有保障,战斗力不强。
这两类人有点像两个极端,他们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呢?
这两种人的区别本质在于他们用心的方式不同。准确地说,是他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不同。
擅长管事的人比较懂得“有对象的注意”,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对象上。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深入细节,并且持之以恒地关注一件事,这样当然容易出成绩。
但这种用心的方式在管人的时候会产生障碍,因为人不能老被盯着。我们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人,一定会让这个人不自在。有些年轻的大学生喜欢玩一些恶作剧,比如说在男寝室的阳台上,一帮男生齐刷刷地盯着楼下走过的某个女生,往往会让这个女生惊慌而逃。
一个人的缺点或者失误,总是被谁盯着,这个人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对抗的心态;一个人的优点总是被大家关注着,就很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所以,“有对象的专注”放在人身上,是有一定副作用的。这样的管理者执着心很重。这种执着心用来管事不是坏事,但用来管人,经常会导致矛盾和对立,搞得大家鸡犬不宁。
所以,在管人上要懂得学会“无对象的注意”,何谓“无对象注意”呢?那就是既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又不要把这个注意力执着地用在某个特定的对象上。举个前面讲过的例子,就比如一个人走夜路,这个人的注意力肯定是高度集中的,因为他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但他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是针对特定对象,因为他看也看不清,听也听不到什么,想也不敢多想,这就是一种“无对象的注意”,或者叫“无对象的警觉”状态。他保持高度注意,是因为他觉得有危险;他的注意没有特定对象,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从何而来。这样的注意方式,是他最佳的状态。
我们管人的时候,要有这种“无对象注意”的能力,因为你不知道下面的人他们究竟怎么样。所以,保持警觉,甚至担忧,都是正常的。但也不能因为担心,而死死盯住每一个人。当然,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让他死死地盯住每一个人,他就必然会盯住某些让他特别不放心的人。显然,这就是很多能把事管好的管理者经常犯的错误。因为这样盯人的后果,就是做他的手下是特别累的,能出成绩,但日子过得很难受。下属往往充满了抱怨,并且很容易流失。
靠“有对象的注意”把事管好的人在面对人的问题上,必须学会“无对象的注意”。具体做法是:
一、盯住每一个人做的事,而不是盯住这个人,要把人和事分开来。
何为盯事不盯人呢?意思是:别管这个人以前怎么样?你跟他的关系怎么样?大家对他的印象怎么样?你只盯住他的事情,事情做得好就是好,事情做得不好就是不好。哪怕他是一个大家印象中的捣蛋鬼,事情做好了,就应该得到该得到的表扬和奖励;哪怕他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优秀的人,事情做得不好,违反了制度规定,就该接受应得的批评和处罚。其实,通俗地说,就是就事论事。
二、离开事情我们注意人的时候,要懂得时常把注意力收回来。
也就是说离开事情不要太注重别人的好坏,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不要随便给人下结论,不要太在意别人跟自己的关系。遇到不服自己的下属,甚至跟自己对抗的下属,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欣赏和喜欢的下属,不要总是看着他的优点;自己不喜欢的下属,不要只是总看到他的缺点。通俗的讲,这就是平常心和平等心。
一个擅长管事的人,因为他注重业绩,就很容易失去平常心和平等心,这在管人上是大忌。人都是有自尊的,很多做事不行的人,你一旦伤了他的自尊,他坏起事来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所以,管事厉害的人,对人一定要培养平等心,对业绩要培养平常心。
要重视业绩,但也不能因为业绩的波动而是伤害团队。团队是长远的业绩,这个度的把握是要逐渐修炼的。懂得修炼自己,就必然会把注意力经常性地放到自己身上来,检讨自己,改正自己。而这种修行的心态,是管人的关键。有了这种修行的心态,就能在管理中逐渐炼出“无对象注意”的能力。
那么,那些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人,业绩又不行,他们的问题在哪呢?
们是不是“无对象注意”的高手?其实,准确来讲,他们还不能算是“无对象注意”的行家。他们在管事上其实是不去注意的,所以,他们经常不知道细节,也不知道事情发生的过程,顶多注意一下事情的最终结果。这样管事肯定是很难有真正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