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我的一位下属聊天,这是一位项目组长,进我们公司也有五、六年了,按道理讲,应该是一个很厉害的项目组长了,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项目都应该拿得下来,但是实际上每次跟他分派项目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放心把大项目安排给他,基本上还是让他做一些相对较小的项目。
这个老师其实是很敬业的一个人,专业能力也没有问题,但在他以往的项目中,我却发现这是一个不太能跟“麻烦”打交道的人:如果项目的老板很好处,人际关系也不复杂,人员的对抗性不大,那么,他能把项目做得很好,因为他做事还是一把好手;但如果项目老板不好打交道,强势而善变,或者项目企业的股东特别多,人事关系复杂,企业方意见本身很难统一,他往往就会陷入被动当中,自己痛苦,事情又难办。
最近我找他做了一次沟通。我问他:“自己想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吗?”他跟我说:“因为自己在工作当中过于执着,不会变通,不懂妥协,情商不够。”我跟他说:“你看到的是表面现象,我们做管理变革,既要改变企业的事,又要改变企业的人,没有坚持的精神,肯定是改不了的,但一味的对抗,也肯定是走不下去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拿执着还是妥协说事,关键在于你是否透彻地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如果你能透彻地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那么该坚持的,你就会坚持,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你坚持;该变通的,你就会变通,因为这时事情必须我们变通,否则就做不下去。坚持还是变通,或者说,执着还是妥协,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个性,而应该成为我们透彻了解事情之后的应对方式。
“透彻地了解事情,把这些人和事在心里融会贯通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做的问题,还是一个‘知’的问题,要进行系统的深层的觉知和思考。但如果我们省去了这段辛苦的过程,而是轻易就拿出一个态度来,我们就必须面临是执着还是妥协的选择,因为这时我们的意见和态度,很容易跟别人的想法相碰撞,我们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那个点。所以,要想不痛苦,就要先辛苦;要想不辛苦,就会有痛苦。
“辛苦是事情造成的,而痛苦是选择造成的,是人造成的。所以,我们作为企业管理变革的负责人,对任何事情有明确的态度之前,都应该尽可能的把事情想透,让自己的心与这些人和事浑然一体。多去现场,多跟大家交流沟通,多了解以前做法,这是与大家一体的方式,当然这样做是辛苦的,但这样做了以后,我们更容易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点,方案拿出来以后,阻力肯定会小很多,就不会经常面临坚持还是妥协的两难选择。
“当然,前提是我们平时就要对企业的问题有系统的思考,有充足的把握,把握事情的天理和规律,我们就不会处处为难和被动了。所以,凡是在人和事上经常两难的人,都是理上不通的结果。理上一通,心上必通。”所以我劝他注意力不要放在是执着还是妥协上,而是要放在怎么把事情的理彻底地弄通上。
通过与这位下属的对话,我感觉到要想做到管好人心,我们自己必须做到“心中有理”。
前面我们讲了带团队的三个条件:心中有谱;心中有爱;心中有知。今天我们重点谈一谈“心中有理”,因为这是处理我们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处理不好,我们必然面临两难:一味妥协,我们很难成事;一味坚持,我们就会天天对抗,最终也很难成事。
那“心中有理”的“理”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我们张口就来的“理”,有的人还特别喜欢,又特别擅长讲出各种各样的“理”来。但我们发现,越是能讲这些“理”的人,越是容易跟别人闹对立,越是成不了事,因为他的“理”在跟别人对立,别人不可能配合他,他当然成不了事。可见,我们讲的“心中有理”的“理”,应该不是人人嘴上的“理”,那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呢?它是“天理”。何为“天理”?《道德经》讲“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就是说,老天的理是对一切都有利的,是“善利万物”(《道德经》)的。
《道德经》讲的“道”,曾子《大学》讲的“至善”,王阳明讲的“天理”,其实都是在讲一个东西,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一股力量存在,这股力量是有利于一切生命的,他绝不会造成生命的彼此对立;这股力量是世界最本质的力量,因为世界本质就是一体的,绝不是彼此对立的。我们只要回到良知这个层面,就能找到这股力量,看到这股力量。所以,王阳明讲“良知即天理”。
所以,判断我们的“理”是不是“天理”,就看我们的“理”有没有对立面。有对立面就不是“天理”,因为天理没有对立面。“天”涵盖了一切,它跟谁去对立呢?天理是利益一切生命的,我们要找到有利于一切生命的这个点。
事情本身有一个理在,它不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它。因为一件事情,把诸多的因缘放到一起来,那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应该是对各种因缘都是有利的,否则,这种事情就持续不下去,就不可能长期存在。
就像一个企业由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所组成,那就一定有一个对这三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存在,那就是企业的发展。只要三方不各自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和想法,他们一定能找到对三方都有利的方案。这个“理”一定存在,否则,企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常态。现在企业里面各方面的矛盾重重,说到底是因为各自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就看不到那个对大家都有利的“理”了,所以禅宗六祖慧能讲“无念为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相信,事情本来是对大家都有利的,因为有一个这样的“理”在。但我们过分地看重了自己,我们就不可能行在“理”上。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人,无论老板还是管理者,或者是普通员工,都不把自己看成是主宰。而只把自己看成是整体当中的一个因素而已,都深知自己与其他因素的彼此依赖性,都知道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存在,那就是企业本身,并且把企业看得在自己之上,那我们的一体感就会起来。
破坏企业一体感的,首先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企业之上,比如老板认为企业是自己的个人财产,我想怎么做都是我的事,那他必然就会把企业的另两拔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看成是自己的附属物。这样的老板,也强调一体,有些老板在企业里面搞“家”文化,就是按这个思路来完成团队一体化打造的。但事实都很让人失望,因为这种“家”文化的一体化,老板就已经凌驾于企业和其他人之上了。老板成了“天”,他的想法成了“理”,这样的“天理”,不是真正的“天理”。因为“天理”的“天”是全体,而不可能是全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大自然当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能够统治其他的物种,鲜花不能统治小草,老虎可以吃斑马,但统治不了班马。所以王阳明讲的“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是指万物平等为一体,因为这是宇宙天地真实的状况。所以,老板背离了“万物平等”这个前提,把自己凌驾于企业和其他员工之上来打造一体,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就会出现老板带头违反制度,不受流程约束等特权现象,企业里面其他人也一定会效仿,最后都我行我素,随意而为,把自己的个性和感受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这就是老板不把自己放到企业之下,不平等看待管理人员和员工,最终承担的后果。
所以,稻盛和夫先生给中国的企业家送字的时候,特别喜欢送“敬天爱人”四个字,意思是:“敬天”先于“爱人”。我们爱员工,把他们当自家孩子一样爱。但前提是先要知道,我们和员工都是靠企业这个“天”来生存的。企业又是靠市场这个“天”来生存的,这叫“天外有天”。
我们不可以把自己凌驾于企业这个天之上,把自己当上帝。我们也不可以因为爱员工而把自己凌驾于员工之上。我们要懂得“敬天”:敬“市场的天”,不要随意而为,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要敬“企业的天”,遵守企业的流程和制度。尽管企业名义上是自己的,但绝不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企业比自己大。
我们老板其实都很清楚,绝不可以把企业账上的钱随意直接地揣到自己兜里去,必须要经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道程序,才能变成纯粹的个人财产。所以,哪怕纯粹的私人企业,也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完全个人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能高达40%到50%,这就表明企业的社会属性并不是一个很小的概念;其次,来企业工作的这些人,更不可能成为老板的私人财产,他们说走就走,用他们的话说,叫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所以,如果谁要把自己凌驾于整体和对方之上,那么对方也一定会凌驾于整体和自己之上。这样的一体怎么可能实现?这就是稻盛和夫劝我们“敬天”的原因。有“爱”先要有“敬”,才能打造一体。
很多父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生的,甚至一切都是自己给的,而且自己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把自己凌驾于儿子之上,结果经常会成为倒霉的父亲,一体实现不了,甚至彼此的怨恨比陌生人还强烈。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出在一个“敬”字。当然不可能是去“敬”儿子,而是要“敬”既“生”了自己,又“生”了儿子的那个“天”。
表面上看父子之间是因果关系,但实际上父子又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吃喝拉撒都与天地万物相关。所以,做父亲的千万别认为你给了孩子的一切,你就真给了一切?孩子时时刻刻呼吸的空气是你给的吗?孩子生命不可或缺的水和食物是你造的吗?如果真是,那你就是上帝了。
我们有些做父亲的,真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上帝。他把上帝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取代了,他能不遭惩罚吗?我也是个父亲,个中滋味当然明白。所以,任何时候我们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家庭,都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都要假设还有一个上帝存在。其实,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假设他存在,你就知道你不是上帝。否则,你会错把自己当上帝,这样的团队一体感是打造不了的。
从父子关系来讲,孩子的精神体、情绪体跟父亲之间,就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了,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可能受别人的影响更多,情感世界可能对别人的依赖更大。这样,他与你的关系就越发变成共一个屋檐下的关系。意思是做父亲的,别太把孩子当成自己权力的对象,当然也别太把孩子当成自己责任和义务的对象。
无论权力、责任、还是义务,都要懂得适可而止,止于天理,止于至善。一切符合他根本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就好,而不是要让他如何如何地比别家的孩子快乐一千倍,幸福一万倍,以此证明自己做父亲的能耐。总是在证明自己,这对孩子、对父亲可能都是痛苦。
我想这样适可而止的关系才是父子人格平等的本义!才是父子互相尊重的关键!因为在这里父子找到了一个他们生命的共同源头,也就是“天”,他们之间的“理”才能是真正的“天理”。
企业内部也一样,老板和员工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源头,老板不是员工的源头,员工也不是老板的源头,他们共同的源头是市场,是客户,以及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而存在的企业和产品。找到了这样的源头,老板和员工就真正平等了。
对于这样的源头充满敬意,就是老板和员工都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使命。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老板管好员工是“替天行道”,员工要求老板也是“替天行道”,违背市场和客户需求这样的天道,谁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样的道理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毫不为过。所有人的良知也必然会与之相应,因为这是天理。
所以,老板千万不要为了自己去管员工,就像父亲不要为了自己去管儿子,也不要简单地说成是为了员工而管员工,因为员工也不信。唯一让大家相信的事实就是:失去了市场和客户,我们都得下岗。也就是说,按照市场和客户的要求管员工,并且管自己,才能真正的知“天理”,行“天道”,因为你找到了“天”。
要打造一体,必要承认独立。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意思。“和”表示一体;“不同”表示差异,表示独立。只强调一体,不承认独立,不接受差异,一体感成为强权,不会是真正和谐的一体;只强调差异和独立,只会四分五裂。只不过西方人更看重差异和独立,他们从差异和独立出发来谈一体,所以他们讲“对立统一”;东方人从一体出发看待差异和独立,所以,我们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德经》),“道”就是一体,“二和三”就是差异和独立,儒家讲“和而不同”,也是把“和”放在前面。
东西方思维方式,在顺序上有所差异,这代表着侧重点的不同。但既承认一体,又承认差异和独立确是相同的。因为一体就在差异和独立之中,差异和独立也是一体的不同表现而已。所以,准确地表述,佛门用“不一不异”是准确的,“不异”代表一体,“不一”代表差异和独立,这就是世界的本质,也是打造团队应有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