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出自曾伟教授根据领导力课程系统整理出来的新书《知行合一要落地》,我们将连续推出。该书是结合管理实践,对阳明心学和曾子《大学》的解悟。
《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认为静就是安静。既然是安静,为什么后面还要搞一个“安”字呢?
孔孟那个时代离甲骨文时代不远,那时候静、安是什么意思,大家还能够明白,但汉文字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很多字的本身的意思我们已经看不出了,它们的意思已约定俗成,它们原来的意思我们都逐渐遗忘了。
我们看一下“静”的金文。
“静”字的金文大篆
“静”字没有甲骨文,我们找到了“静”字的金文。金文和甲骨文同时代。 “静”的金文的右边是甲骨文的另外一个字:争。甲骨文的“争”字是什么形状呢?是一个人的左右手往相反方向用力,在使劲地拧着一个东西。我们洗完衣服、被单都要拧一下,有时一个人拧不了,还要两个人帮忙拧。拧衣服、被单的时候,我们的双手是一个向左用力,一个向右用力;一个是逆时针,一个是顺时针。我们的双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衣服、被单就被我们拧干了。
本来“静”是很安静的一个字,为什么在它的右边搞一个“争”字?“静”是安静。都安静了,都沉静了,都啥事没有了,怎么还要搞争?“争”意味着什么?
“静”不是啥事都没有。“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力量在使劲纠结,在博弈。这种状态企业里面有没有?在变革最激烈的时候,企业的人身上就有两股相反的力量在纠结,他们在改与不改、在前进与后退、在支持与反对间纠结,在良知和习性间纠结。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知以后你知道该怎么做,但你同时又有妄念,我们要把妄念止住,按照自己的职责要求去做,这叫定。但是让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职责要求去做,他是不是很舒服?不是。
企业把规定定出来,把制度定出来,员工是不是就知道怎么干,然后就老老实实、欢天喜地去干了?不是。企业的规定、制度会跟他内心的习惯冲突,每个人都想随心所欲,都想按自己的意思办,企业给他定了那么多条条框框,他高不高兴?不高兴。所以,职责要求是一回事,他内心能不能完全遵守又是一回事。这时候他就开始矛盾了,表面上他平安无事,但是他的内心中波澜起伏,这个矛盾直至平息的过程就称之为静。
宋朝儒学大师周敦颐说过一句话:“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一张桌子,它动就是动,不动就是不动。它不会动里有不动,不动里有动,物体就是这样。但神不是这样,神是动里面有不动,静里面有不静。
所以,人都是“神”。企业里面做变革,人们表面上若无其事,心里头波澜壮阔;表面上举手同意,骨子里坚决不做。你还奈何不了他。为什么?他此时都已经超越人的概念,他“神”了。所以,我们做管理不仅仅跟人打交道,还跟“神”打交道。
企业里面有好多神,有时候各路神仙、各路诸侯搞得你焦头烂额,所以企业不好管,因为你管的是神。神有什么特点: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企业里面的好多人就是这样,你说他动了,他又没动;你说他静了,他又不静。他永远在矛盾状态,你不知道怎么办,这个过程要持续很久。
所以,是不是定了以后就完事了?不是。好多企业都搞制度,制度的目的就是定,就是让每个人定下来,让这个人知道他该干什么,让那个人知道他该干什么,然后每个人按规定去做。这似乎很简单,但是《大学》里面讲得很清楚,定了以后有一段“神”的过程。定的是人,但人立马变成神,他立马就神了,他的神通马上就来了。你定什么他都有办法对付你:表面上他不反对你,实际上他又不听从你,这个过程要持续很久,这就叫静。
所以,我们搞个制度就行了吗?搞制度最后把人变成了神,不搞制度他还只是人,他有什么是什么,只是随心所欲。而一搞制度,他为了对付你,立马变得不是人,而是神。这个神的阶段是个必经的阶段。神到最后是什么呢?神到最后就成圣了。
到了圣就是孔子所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他做什么都能遵从规矩,而又不违反他的内心。所以,“神”是一个中间阶段,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制度一直坚持,他还能一直神下去吗?不会,他会放下纠结,进入真正的静的状态,并且从静走向安。
所以,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持续非常重要。
静是一个由不静到静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了,人们的私欲放下了,最后才能达到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不欲以静”。
“定”是拿社会关系约束人。我们用制度约束员工,员工会纠结,但他会不会一直纠结?不会。推一个制度下去,员工一开始会问:我为什么要服从?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定? 我凭什么要遵守这个制度?我凭什么按你的做?他的心里总有很多“为什么?”
其实,制度是回答“为什么”还是回答“是什么”?制度回答“是什么”,制度告诉你该怎么做,但是我们人一定要问“为什么”。
所以,“静”是你的“是什么”出来了,马上他的“为什么”也出来了,两股力量拧巴着。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硬对抗、软对抗都有,纠结得不得了。因为他的内心老问“为什么?”、“凭什么?”,总要找理由。如果我们一直坚持,最后他会放下“为什么”,就只管“是什么”了。因为他觉得反正搞来搞去也没用,除非自己离开。放下了“为什么”,人就安了。
人不要老在“为什么”上纠结,“为什么”问多了,人心里无法得安。
只要一个人问“为什么”,就会有一个对和错的问题。等你把答案给到他,他马上又开始怀疑:难道真的对?会不会搞错?
买鸡蛋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一个大个的,但当你把它拿到手里,你又发现它不是最大的,于是你把它放回去,又拿一个大的。可这一个拿到手里,你一看又不是最大的,你挑来选去,最后就搞不清哪个大、哪个小了。为什么你搞不清哪个大哪个小?因为你总是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断,心总不定。
所以,人不要老在对错上纠结,因为一切的对错来源于行动,来源于你去做。放弃就一定错,坚持往往就对。老执着于对错,就会举棋不定,就会六神无主。你只有经常横下一条心:做!管它是对还是错,吃这碗饭就认这个命。
不管遇到什么事,老想“为什么”,人的心不可能静。不静就会不安,不定就会不静,所以最重要的是早点让自己的心定下来——管它对错,逮着一个先做。想来想去,只会越想越不对,最终就不做了。
不要助长自己的不安,不要助长自己的猜疑,不要助长自己的多变。总是猜疑,总是不安,总是多变,养成习惯,受伤害的是自己。所以,就要横下一条心,不管对错,先做了再说,然后坚持去做。坚持到底是唯一法宝。
真把企业搞下来的就是那些一直咬着牙坚持做的。咬着牙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不问“为什么”,他只管“是什么”。他觉得:有什么理由问“为什么”?谁叫我摊上这些事?谁叫我干老板了呢?死都要死在这个地方,只能硬着头皮上。最终成功了。
静就是努力克服自己私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