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道德经》里面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何反复把“无为”提出来呢?
很多人对“无为”的理解就是不作为:不去想,不去做,顺其自然。这样理解“无为”很容易遭到某些专家的批评,因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为”。尤其在当今社会,这种消极“无为”会让一个人一事无成。但其实,这种消极无为并非一无是处,它不是老子讲的“无为”的全部含义,但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部分。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确是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解读。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是不动妄念的“为”。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成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其实,“滴水穿石”就是至柔驰骋至坚的意思。很多溶洞里的水,长年累月地滴,能够把坚硬的石头滴穿,也能够滴出坚硬的石笋来。滴水穿石是因为水没有妄念,持之以恒地滴。这种“无”就是没有妄念,这个“为”就是持续地滴。所以,老子看到了“无为”的力量,也就是不动妄念、持续去做的力量。
“无有入无间”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用空气的无孔不入来比拟。潮湿的空气在坚硬的墙壁面前好像是进不去,因为墙壁没有孔让它进去,但长时间下来,墙面一定会被潮湿的空气浸湿掉,这表明空气还是进去了。空气就是“无有”,意思是看起来没有的东西;“无间”就是墙壁,因为墙壁看起来是没有间隙的。但最终空气为什么进去了呢?也是因为空气不动妄念,持之以恒地往墙壁里面窜,最终做到了“无有入无间”。老子又看到了“无为”的力量。
“无”是没有杂念,“为”是持之以恒的行动,这是老子所崇尚的积极的“无为”。正因为有这种积极的“无为”,才必然会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因为没有妄念的行动,很多事情最终都能达成。所以,千百年来,“无为而为”才被中国人奉为一种境界。
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无为”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没有杂念地做事,这是很多把事做成的人都具备的一种行事风格和心理品质。
很多成事的人就是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咬紧牙关,不动妄念,不畏艰难困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的确是成功者的优良品质。而有一些人遇到点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怀疑情绪,最终动摇而放弃,这种人很难成事。但其实,这种人在生活工作当中并不是懒汉。很多一事无成的人,并不是啥都不干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是啥都干过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干,都喜欢尝试,但什么事情都干不长久,要么因为困难而放弃,要么因为看不到效果而放弃,总在折腾、开始,半途而废的事情一大堆。
这种人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无杂念的“为”:想得太多了,尽管做得也多,但最终没用。很多脑袋瓜子灵光的人都在吃这个亏,他们要是在“为”字前面加一个“无”字,也就是去掉自己的妄念,去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就好了。这种人也有偶尔做成了一点事的时候,但却又马上想入非非、狂妄自大、急于求成,最终还是难以成大事,因为他的自我英雄主义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有成绩时感觉也别太好,还是要懂得一个“无”字,把良好的自我感觉去掉,埋头苦干,方能成大事。讲到这里,仿佛我们已经看到了成功者的成功之道了,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但现实当中很多这样干的人,未必就能成大事,真正成大事者,绝不仅仅具备这样的一种精神。其实,只有这种品性的人是缺乏弹性的,缺乏柔韧性的,刚强有余,柔韧不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很显然,老子认为一味地刚强,那就是找死。
可见,老子的“无为”不能仅仅从没有杂念、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角度去理解,他的“无为”还有更广阔的含义。《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讲了积极的“无为”,那么很显然,“无为”之道就一定包括了消极的“无为”。
别一听“消极的”就一定是不好的,消极和积极恰恰是一阴一阳,合起来才是无为之道。何为消极的“无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是:在上者,不特别推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会争斗;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不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乱。
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的学校教育,家长们个个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来并不想赢,但因为怕输,结果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成了家长、孩子的摔跤场。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学校考试有排名,升学有排名,且排名前列者,必得学校、老师的喜爱和热捧,这就是“尚贤”带来的“民争”。
这样好像也有好处,因为学生的成绩你追我赶,大家的学习成绩都会上来。但孩子们的天性能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热潮中,个个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和尽情地绽放吗?未必。因为每个人的天性都各不相同,成长和成熟的节奏也因人而异,不考虑人的个性差异,用统一的成绩标准、在同一个时间给大家列队排名,这毫无疑问会扼杀很多孩子的天性:成绩差的人会自卑,成绩好的人自傲,整体的人格成长都会出现障碍。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走向社会,很明显,都带着学生时代给他们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团队意识差,缺乏敬畏心,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那些成绩特别优异者,其实创造力与学习成绩并不同步。我们看一看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优势和创造力上的劣势,就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而相反,在英国等欧美国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绝不会张榜公布的,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不知道谁第一、谁最差。班上也绝没有谁以学习成绩最好来炫耀,也没有谁因学习成绩很差而自卑,大家各按自己的天性在成长,学校和老师只是给这些花朵们提供了一个园地而已。没有哪朵花是最美的,各自绽放,春色满园。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好处,因为老天给了每个生命各具特色的生命力,都很美,都很好,人为地把这些各具特色的生命力弄得整齐划一,是有违天道的。
我们再看一下“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好处。现在的社会处处充满了炫耀:明星们在炫耀,富人们在炫耀。种种炫耀的结果,把人的欲望激发到了疯狂的地步,人心怎能不乱呢?再看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的人并不富有,生活艰苦,但奋发向上,力争上游,这种对比就能让我们领悟到“不炫耀贪欲的事物,人的思想不会乱”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我无事,而民自富”,很显然相比于计划经济年代,现在的经济富裕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计划经济的弊端就是什么都由上面说了算,现在的市场经济更多的是由企业自主经营,经济就搞活了,百姓也就富裕了。就经济活动而言,上面的指令少了,下面的人就富了,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和事实。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下面的每个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上面只需要营造一个大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剩下的事情这些个人和企业,就能依靠绽放本自具足的生命力而实现。就像园丁只需要营造一个空气、阳光、水等适当的环境,小草、鲜花等就会各自绽放,带来满园春色。当然园丁还是需要适当地做一些培育和修剪工作的,但百花齐放的美景,究其根源是上天赋予每一个体生命的生命力所致。
在上天的作为面前,我们的不作为,或者少作为,或者恰到好处地作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无为”的确是消极的,但消极的“不为”带来的反而是积极的“有为”。因为老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是一切作为背后的永恒的力量,人的作为也必须顺应它:该做的时候做,该停的时候停。你停了,不意味着事情就不发展了,万物还在生长,事物还在变化,顺应自然,调动各自生命体的创造力,才能真正行在道上,成就大事。
所以,一味地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态未必就好,不懂得运用事情当中各方自身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是愚蠢的执着,愚蠢的执着者既让自己辛苦又让他人难受。
《道德经》中还说:“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真正的好领导,下属有时候都感觉不到。为何呢?因为他让每个下属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改善的力量,并且积极地付诸实践。在管理当中让每个下属自动、自发地去做事、去改善,是每一个当领导的梦想,但怎样才做得到呢?要懂得“无为而为”。
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集中控制型的,也就是什么都是:由上面下命令,下面负责执行。事情没干好,我们就批评下属的执行力,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的这种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上。企业小,集中控制做得到;企业上了一两百人,这种集中控制就很难到位了。
以生产计划为例。生产计划由厂长或者计划部门每天下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以此来严格控制生产的进度,这样的计划模式经常会因为生产过程当中的物料、设备、品质、人员、订单等等异常而无法实施,最终计划流于形式。很多企业基本上就放弃了计划对生产的管控,由车间自行安排。没有计划的生产,肯定是一团乱麻:结果客户抱怨重重;订单准交率低;车间堆满了在制品;仓库堆满了物料;车间却又还做不出来。
这种集中控制的管理,一定会带来两个极端:控制得很死,结果寸步难行;干脆不控,各自为政,却又混乱不堪。出路何在?要懂得“无为而为”的解决思想:上面既不能什么都控,又不能什么都放,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一个像生命一样的自我调节机制。
人的生命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流动性。人身上的血,是循环流动的,它把组织需要的养分送到各个部分,再把废物带出来排泄掉;人身上的气也是循环流动的,它把外面的氧气带入体内,溶于血液中,给组织的各个部分提供养分,同时把废气带出来排放掉。人体气血这个流动的循环系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线,既不能停,又不能堵,堵了就会是血栓等各种疾病,中医称之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且这种流动还有一定的节拍,直接体现为我们的脉搏。
所以,流动和节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在流动和节拍的基础上,完成着自我调节:人剧烈运动时,耗氧量增加,氧的需求量增加,人的身体就会自动地加大呼吸的强度和频率。这就是人身体的自主调节功能,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和意识的控制。人的身体主要的活动都是自主调节的,都不是集中控制。从人的大脑意识这个角度来说,人身体就是一个“无为而为”的系统,其实这是一个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中小企业也在试图集中控制,但效果很差;想自主调节,但却又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问题何在呢?问题出在它的流动和节拍。看看工厂的现场,我们就会十分地清楚:处处堆积着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没有这么大量的堆积,生产过程就会随时停顿:一方面,靠堆积的东西来保证能顺利地流动;另一方面,堆积本身又造成拥堵。最终就是集中控制实现不了,自主调节也实现不了,企业就是一团乱麻。
怎么办?必须首先把工位旁边的堆积现象降下来,跳出这种靠“堵”来保证“流”的恶性循环。必须明白:有节奏的流动是企业的生命线。根据客户每日需求的出货量来确定和调整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节拍,并且尽可能保持均衡,以便顺利流动;而且流动的批量一定要想办法降到最低,工序间大批量流动的方式,看似效率很高,其实由此带来的拥堵,将会让最终的效率很低,品质问题和瓶颈问题会隐藏其中,长期得不到真正解决。
按节拍生产,小批量流动,适当配备工序的在制品存量,就能迫使我们遇到异常快速处理,遇到品质和瓶颈问题,下决心解决,因为不解决整个流动就会停止。这样,各个工作单元就因为有节奏地流动而保持了一个整体,又因为快速处理异常和品质、瓶颈问题而发挥了自主调节的功能,企业就打造出了按节拍排产和自主调节相结合的计划模式,生产计划就达到了“无为而为”的境界。
当然,过程当中,计划部门对异常的协调处理,和产前的物料排查、设备排查等排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这些排查工作,我们才能提前发现欠料、设备异常等很多异常因素,并提前预防解决。因为非完全单件流的生产,工序对单和排查还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有赖于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协同运作。
总之,中小企业抓好了有节奏的,小批量流动,树立起了生产节拍的概念,再加上计划部门的产前排查、产中对单、异常的快速处理等组织协调工作,中小企业就能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精益管理模式,其本质是“无为而为”的管理思想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