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29-8885
管理就是训练
新闻动态| 浏览量:8274| 2021-01-07 |

   经常碰到老板对我说,为什么我的下属就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而总是要别人去提醒和检查。这个问题,几乎成了一个企业通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欧博的稽核检查才变得那么有用,欧博所做的所有项目,最终都是靠稽核检查见到实际效果的。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626.jpg


       我们知道,如果一项工作只有安排、只有计划、只有规定,而没有检查,这项工作一定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稽核检查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其实,根本在于它能对症下药。


       当老板们跟我提出为什么员工不能时刻清楚自己的工作状况时,我总是要拿生活当中的例子来予以说明:比如有的人经常上下楼梯,却不知道楼梯究竟有多少阶;你从办公室走到车间,你也不知道你到底走了多少步;一碗饭吃下肚子,你也不会清楚吃了多少口……这一切都说明,常人做事的时候,都是不会把注意力一直专注在每个动作上的,也就是佛门说的,常人难以时刻保持觉知。


       因为时刻把注意力放在当前所做的每个动作上,对于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讲,他一定会有紧张感和压力。谁不想过得轻松啊?所以,我们在工作当中就只能见到:做了但却不知道究竟做得怎么样的现象。它的原因就是时刻保持觉知和注意太难,它的解决对策就是必须对人进行严格的训练。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00.jpg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教我们的方法就是:如熟练的辘轳匠或他的学徒,在做一个长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长的转动。”做一个短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短的转动。”比丘如是,在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比丘行走时,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正在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比丘是指修行的和尚。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时刻保持了知。“了知”的这个“了”是了断的意思,意思是: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想入非非,想来想去。所以,佛门如此高深的功夫,归结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时刻知道究竟自己在干啥?以及干得怎么样。但最重要的是要止于知道,因为下一个动作又来了。前一个动作完了,你知道了,但如果你的思绪停在这个地方,想来想去,下一件事来的时候,你就很难全力以赴了,就很难再保持真切地知道了。


       所以,时刻保持知道,并且止于知道,也就是注意力一直在当下,这样的修行境界其实很高,这个境界就是活在当下。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04.jpg


     所以,别以为时刻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究竟做得怎么样那么容易做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几乎没有人做得到。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才会出现那么多要么费力不讨好,要么懒散低效的现象。


       一家企业应该是一所学校,就像丰田,在它的总部大厅的宣传橱窗上旗帜鲜明地写着一句口号:我们不生产汽车,我们只生产制造汽车的人。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你才能够在丰田的车间看到目不转睛的工作者。我曾经带企业家考察团,去日本的丰田和雅马哈考察,我有时故意站在正在工作的员工身边,盯着他看上二十分钟,他们竟然当我不存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而我回到国内也是带企业家考察团去国内的企业考察,我们一路走过去,那些干活的人总是会三三两两地朝我们这边看,甚至还要互相议论几句。


       很显然,那些日资企业的员工,他们工作时的注意力,是一直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的,而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他们的员工在工作时,注意力是没有完全沉浸在工作当中,是漂浮游移的。所以,旁边一出现什么新鲜的事,就会把他们的注意力拖走。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18.jpg

       其实国内的企业和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有的。但人的差距,尤其是工作中专注度的差距,却比前者大得多。这就是我们哪怕采用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材料,也做不出别人那么高质量产品的原因。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会比同类的日本,或德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价格低30%,或50%。其根源就在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出来的东西和注意力不集中做出来的东西是有天壤之别的。这就是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的区别。


       我们欧博在咨询业生存了十六年,做了500多家企业的管理变革,公司有固定咨询老师一百来人。在这十六年当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管理就是训练。


       我们的咨询老师绝大部分来自于工厂,也跟很多工厂人一样,但他们在欧博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变得特别的敬业和吃苦耐劳,并且有一股做任何事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态。其实,在背后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的结果,这源于欧博长期一贯的、频繁的跟进检查机制,以及老师们形成的专注地工作传统。


       我经常跟有些老板开玩笑说:“你把厂门一关,问题都在里头;但我把公司的门一关,问题都在外面。”有的项目离我们甚至有几千公里,至少所有项目都在企业方那里驻厂运作。这些五花八门又都不在身边的问题,我们靠什么解决?如果不紧紧依靠老师们高度专注的工作,恐怕我们就鞭长莫及了。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26.jpg

       当然,这背后依靠的是公司本身有效的管理机制。但我们这个管理系统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训练,是把人训练得更优秀。正因为老师们经过这样的训练会变得更优秀,身价会大幅度的提高,他们才会接受这样的训练和管理。


       所以,不要认为所有严格的管理,都会让被管理者抵触和抗拒。真正能提升被管理者的技能、素养、乃至收入的管理方式,即便是再严,被管理者还是能够接受的,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员工自身的成长。作为一个正规的、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它的管理能不严吗?


       恰恰是那种管理松松垮垮的企业,既做不出品牌,企业又不能持续盈利,员工也得不到真正的成长。这种管理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客户三败俱伤。管理不在乎严与不严,而在于我们的出发点。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他的严格带来的就是孩子们的出息和家庭的荣耀。员工真正抗拒的,是出于恨和讨厌而产生的严厉的处罚。


       其实,放任不管带来的“松”和从恨出发带来的“严”是一码事,都是害人的管理,伤人的管理。


       所以,大胆地去管吧。但发心必须是慈悲。严的方式必须是以频繁地管到细节为标准,而不是大声地呵斥和老羞成怒的狂吼。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41.jpg

       要相信人的良知,你在帮他,你真为他好,他感应得到,他也可以用他的良知,去战胜自己的习性。风雨过后是彩虹的道理谁都知道,关键看你的信念够不够坚定。这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和平庸的管理者之间的分水岭。有的企业能够做到,有的企业不能做到,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种信念是否坚定,在于对人性的把握是否透彻。

微信图片_2021010711474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