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日起将连续推出曾伟教授根据领导力课程系统整理出来的新书《知行合一要落地》。该书是结合管理实践,对阳明心学和曾子《大学》的解悟。
第一篇:管理的力量来自哪里?
第一章:人行动的力量从哪里来?
第二节:良知的力量
什么是良知?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
“不虑而知,谓之良知”,“虑”在这里是指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知叫良知。什么叫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眼睁睁地看着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用不用得着思考?不用。我们思考出来的可能这样或那样,而眼睁睁看到的只能是一个结果,不可能是其他,这样一个知就叫良知。
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它是,非的还它非。”(《传习录》)所以,还事情以本来面目的知就是良知,还事情以本来面目就是真知,就是正知。这跟我们理解的良知有点区别:我们把良知理解成好的、善的,恶的、坏的不在其中。
孟子和王阳明讲得很明白,良知不论善恶,只论是不是真,是不是正。你的知是真知、正知,它就是良知。恶的,你知它恶;善的,你知它善,这就是良知。良知不是善,不是恶,良知是对善、恶的知。所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传习录》)。
良知不是善,不是恶,良知是对善、恶的知。
企业中具体怎样唤醒良知做管理呢?我们看几个例子。首先是企业的执行力的问题。
执行力是企业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但很多企业抓执行力是有误区的。第一个误区:要提升执行力,就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要把制度定得更细,定得更准。第二个误区:要在奖罚上下功夫,你不做我就重罚,你做了我就重奖。在制度上下功夫、在奖罚上下功夫的的确确是很多企业提升执行力的传统方式,但效果很不尽人意。
执行力可以说是企业的头号问题:品质问题可以归结为执行力的问题,计划问题可以归结为执行力的问题。不管你企业是什么样的问题,最后似乎都可以归结为执行力的问题。
为什么执行力成了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呢?因为我们没有在知上下功夫!没有在唤醒员工的良知上下功夫!
很多老板都抱怨自己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如何差,但你要问他究竟什么事情没有执行?究竟谁没有执行?究竟没有执行多少次?究竟什么时候没有执行?他就答不上来了。可见,执行力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对执行和不执行的事实不知。
执行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你说他执行力高、执行力低,他的执行力有多高有多低,你拿得出准确的数据吗?拿得出多少事实呢?
所以,只有每天针对每一项事情来检查,做了还是没做我们都清清楚楚,企业的执行力才能提高。企业里的很多事情都不难做到,然后对查出来的结果进行公布,事情公布出来,没有做的人一定有压力。特别是将检查的结果以日志的形式给到总经理,让他从中看到企业执行力的实际情况。有了这些知,不按要求做的员工,就一定会有压力。这个知就是真知,是还事情以本来面目的知,是良知。
真正知到这个层面,员工会去做。因为他不做,老有人盯着他,老不做,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当你到了真知,行自然就会有了,知和行是连在一起的。王阳明讲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知行合一”也有前提,前提就是这个知必须是真知。
抓执行力我们要靠真知、良知产生的知行合一,抓生产计划也是靠知行合一。我们通过反复的产前排查,特别是物料的排查,很容易发现生产条件的欠缺,特别是物料的欠数。知道欠,就能快速追欠,快速补欠,这样计划的条件就很容易达成。其实,知了欠,追欠、补欠相对简单,就是抓执行的问题了。所以,知了以后容易行,因为知和行是合一的。
抓员工激励也要靠知行合一:
我们在湖南一家食品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工厂员工上下班必经的路上做了一块几十米的看板。这家企业的包装车间有一百多人,我们把这一百多人的效率和品质数据写到这个看板上,然后将每个人的名字和照片与业绩数据相对应,数据每天更新,最后不奖不罚,一个月员工的业绩提高了30%。为什么简单排一下名,业绩就能提高30 %?包装车间共有一百多员工,老排在最后几名的有压力,上下班被别人看得都不自在。而排在前面的走起路来都很骄傲,这就是动力。
在生活的舞台上,不一定个个都想战胜别人,但愿意被别人打倒的人,一个都没有。在企业里搞一块看板,把每个人的名字、业绩都写在上面,那里就成了一个“拳击擂台”,员工不参加都不行。在这块擂台上打擂,好的就会更好,差的就会追。阿米巴就是这样:既不奖钱,也不罚钱,只是每天公布业绩。稻盛和夫先生就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只要公布业绩,大家就会形成PK,就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很多人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解成知了以后要去行,知道以后就要去行动,这是错误的。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一不是二。你闻到这个鸡蛋臭了,你就会厌恶。不是先知道恶臭,然后再来决定是不是讨厌。没有先后,也没有一个决定是否厌恶的心理活动,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过程。
知、行是一体的,知和行是一个念头。知的念头真正到位了,行的念头就在里头,两者不是分开的。说成是两者,只是为了说话的方便。
但知、行统一必须有一个前提:知必须是真知、良知,如果不是真知,不是良知,知、行不会合一。关于怎么把人的行动力提起来,王阳明等于给我们开了一个方子:要得到行,就要在在知上下功夫。要下到什么程度?下到让那个“知”变成“真知”、“良知”、“正知”,直到见到事实的真相。
好看是真相,恶臭是真相,知道这两个真相,你立马就会喜欢或讨厌,你立马就行。所以,企业里面怎么提高执行力?企业人的行怎么提高?在“知”上下功夫,让知达到真知。
知不仅仅意味着信息,它还意味着能量。 如果知只是信息,那就属于知识。很多企业的人知识不低,甚至很有知识,但为什么很多问题没解决?就是因为很多人的知属于知识,不属于真知。他们掌握的信息多,但真相不多。这些信息更多是书本上的,或者是别人的经验,或者是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不是企业当下的实际,所以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要从哪里入手?多去掌握企业的实际,这叫真知,这叫真相。
很多朋友甚至因为知识多成了障碍,因为知识越多,他就越认为没有他不知道的。知识层面我们是知道很多了,但真相层面知道的多吗?真相跟人的学历、知识没关系,因为真相每天不同:仓库昨天有,今天不一定有;昨天供应商说物料明天送过来,明天他是不是一定送得过来?不一定。前工序说加工件过两天给你,是不是过两天他一定给你?不是的。真相每时每刻都不同,它瞬息万变。所以,知真相跟学历没关系,跟过去的经验没关系。要知真相,一定要当下去知。
佛门说“活在当下”,这句话讲得非常精辟。我们一定要有“活在当下”的精神。要“活在当下”,就要跳过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去获得真知,要真正在“知”上下功夫。